2010年成立的中国首家以应对气候变化为目的的全国性公募基金会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缔约方会议观察员组织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成员单位
全国先进社会组织、4A级基金会
  • 中国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东街18号
  • 8610 84239412
  • thjj@thjj.org
首页 > 气候变化 > 国内动态 > 正文

提能力!气象部门这样破解东北冷涡“难题”!

媒体:中国气象局  作者:刘钊 谷星月
专业号:林森
2022/4/14 7:56:32

坐镇东北,却能“搅动”远及江浙地区的天气,带来暴雨、暴雪、大风、降温、沙尘、强对流等高影响天气——这,就是东北冷涡。

4月,东北冷涡又进入活跃期。自2021年8月印发《东北冷涡科研业务能力提升工作方案(2021-2025年)》,8个月来,中国气象局党组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组织各地各级气象部门通力合作,优化观测站网布局、提升预报预警能力和科研攻关能力,东北冷涡的“神秘面纱”,正逐渐被揭开。

1

看业务:监测预报能力稳步提升

“2022年第6号东北冷涡于4月2日形成,受其影响,我国北方地区出现雨雪、大风、降温天气。”4月5日,随着中央气象台、沈阳中心气象台、东北冷涡研究重点开放实验室联合发布第一期《东北冷涡监测预报公报》,东北冷涡有了正式编号,获得了类似台风的隆重“待遇”。

图中涡旋形状的云系即为冷涡 图片来源:国家卫星气象中心

这种“待遇”,对东北冷涡而言并不夸张——天气系统尺度庞大,影响广泛,伸出的冷锋云系有时长达几千公里,引发的天气复杂多样。把握其动向、预测其影响,是一项堪比预测台风的复杂任务。这份公报包含东北冷涡路径、强度、影响及实时天气监测信息,背后蕴含着气象部门在提升监测、预报、预警业务能力方面付出的诸多努力。

作为预报预警“地基”,观测站网布局首先根据东北冷涡监测具体需求优化升级。在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指导下,升级改造东北三省和内蒙古641个乡镇自动气象站,新建或升级十余部新一代天气雷达,地基微波辐射计、固态降水观测仪、闪电定位仪、视程障碍现象仪等“特种”观测设备也纷纷加入观测网络。基于这样的硬件基础,东北冷涡实时监测业务试点顺利推进,2021年监测到维持3天以上的持续性东北冷涡活动22次。从形成到产生影响再到消散,东北冷涡越来越清晰地展现在人们眼前。

在越发精密的监测基础上,针对东北冷涡引发的极端天气的预报预警能力提升工作,也稳步推进。

分钟级降水预报在东北地区大城市部署落地、新增积雪深度和降水相态客观预报、提前60小时发布极端强对流天气预报、开展强风雹和龙卷潜势预报……针对东北冷涡及其引发的高影响天气,气象部门在实践中探索,走出一条通往更精准、更高效的道路。

去年11月4日,一股强大的寒潮天气自北向南持续影响我国大部地区,这是去年东北冷涡影响最大、最广泛的天气过程,同时也是一次成功的预报预警范例。早在11月2日,寒潮将至的预报就通过多种渠道广泛发布,在4日举行的中国气象局新闻发布会上,气象专家针对寒潮影响时段、范围与气温降幅等进行详细解读。当11月7日寒潮影响的最强时段到来时,充分的准备和迅速的行动让内蒙古通辽这座城市在20个小时的暴雪肆虐中,做到了供热供电有保障、生活必需品供应充足。

2

看科研:聚焦灾害机理开展攻关

边研究、边开发、边应用,是气象部门提升东北冷涡科研业务能力坚持的原则。在持续开展预报实践的同时,大家从未忘记,深入探索东北冷涡的影响机理、演变规律,提升预报技术能力,才是能力提升、质量提升的根本动力。

“在全球长期变暖背景下,近10年东北亚6月气温出现自1979年以来最强的年代际变冷趋势。与此同时,东北冷涡出现自1979年以来最强的年代际增强趋势。”这是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对东北冷涡特征及演变规律的最新研究结论。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天气系统自身的特征同样在不断演变,掌握其演变规律,是做好预报预测的科学基础。

去年7月31日晚间,河南鹤壁出现狂风暴雨,最大风力一度达到14级。尽管距离“千里之外”,这次极端天气正是东北冷涡背景下中尺度气旋增强所致。作为东北冷涡复杂影响的典型案例,想要厘清其中的复杂机理——如何引发强降水、强对流,怎样与其他天气系统“互动”——需要长时间的攻关研究。

8个月来,气象部门建立了东北冷涡历史个例多源数据集,集纳了1961年以来1895个天气个例。2020年东北冷涡年鉴已出版,2021年年鉴正在完善,在东北冷涡影响下的强对流过程得到一一梳理和复盘总结。

在这些基础资料的支撑下,国家级科研业务单位与各相关省份气象部门密切合作,针对东北冷涡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的新特征、与中高纬天气系统相互作用机理及其气候影响、对中东部地区降水和强对流天气的影响机制开展探索,取得初步成果: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将东北冷涡的生命阶段划分为发展加强阶段、成熟阶段和减弱阶段,总结了每个阶段的典型云图特征和对应的强天气特征;东北冷涡研究重点开放实验室总结了东北冷涡为强对流发生提供的环境条件和典型东北冷涡影响下强对流天气的分布特征;国家气候中心初步研究了东北冷涡强弱年中高纬环流的不同特征,为进一步揭示东北冷涡与上述环流系统的相互作用机理提供依据……

气象部门开展逐10分钟更新的冷涡强对流天气监测系统建设 图片来源:国家气象中心

当前,东北冷涡开始活跃,东北地区也进入春耕春播关键期。在这一重要节点上,气象部门为提升东北冷涡科研业务能力付出的努力,已收获部分成效。如今,我们能够针对东北地区一季稻低温冷害开展精细化监测评估,开展日尺度的省级玉米单产产量预报,以及大豆精细化种植适宜区划和灾害风险预报。东北冷涡农业生产影响预报和风险预警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未来,随着气象部门研究越发深入、预报能力不断提高,东北冷涡及其影响预报,终将由难转易,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底气更足。

中国气象局气象宣传与科普中心(中国气象报社)出品

编辑:王若嘉 贾静淅

审核:段昊书

阅读 1261
我也说两句
E-File帐号:用户名: 密码: [注册]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500字。)

*评论内容将在30分钟以后显示!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