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成立的中国首家以应对气候变化为目的的全国性公募基金会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缔约方会议观察员组织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成员单位
全国先进社会组织、4A级基金会
  • 中国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东街18号
  • 8610 84239412
  • thjj@thjj.org
首页 > 机构动态 > 基金会动态 > 正文

李怒云:中国绿色碳汇的“布道者”

媒体:新华网  作者:姜程 李想
专业号:碳汇资讯
2013/7/9 11:30:46
124975681_81n
李怒云接受新华网采访
 
    人物资料:李怒云,女,博士,教授级高工。现任国家林业局气候办常务副主任、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秘书长。历任国家林业局造林司处长、总工程师、副司长等职。作为中国林业应对气候变化管理工作的开拓者,在林业碳汇管理理论和实践上进行了十余年的探索,提出并解读了森林碳汇、林业碳汇、碳汇造林、碳汇林业等概念;主持制定了中国林业碳汇管理的相关政策,组织实施了全球第一个《京都议定书》规则的林业碳汇项目,开展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碳汇造林和碳汇计量与监测等工作,为中国林业应对气候变化管理工作的科学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124975681_91n
李怒云介绍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
 

    李怒云:中国绿色碳汇的“布道者”

    在当今全球气候变暖、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大背景下,如何有效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成为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问题。同样是应对气候变化的手段——低碳广为人知,而碳汇对于大多数国人来说还是个新名词。而要是这一概念广为人知,必不可少“布道”精神。

    西方曾对“布道”下过定义:布道不是单靠理性的说服,或藉温情的感动;而是在艰苦的条件下依然执着的前行。在中国,就有这样一位充满一腔热血而又执着前行的绿色碳汇“布道者”——李怒云。

    从专项基金到全国性公募基金会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专门对碳汇有一个定义,是指从空气中清除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或机制。凡是能吸收二氧化碳的就是‘汇’,这是相对于碳源来说的,向大气中排放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或机制就是碳源。”对于碳汇的概念,李怒云信手拈来,“碳汇有多种,而人类可以施加影响的主要是绿色碳汇。”

    如果把广为人知的低碳比作“节流”,那么碳汇就是“开源”。从2002年起,李怒云就开始关注气候变化,进而接触了解碳汇与碳基金,迄今已经有十余年了。这期间,李怒云从未停止探索和学习。

    2004年,在美国做访问学者期间,李怒云接触了美国林学会、世界自然基金会等很多非政府组织,也访问了美国国务院、美国林务局等政府机构。李怒云了解到,通过植树造林减缓气候变暖已经成为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制度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成为欧美发达国家,特别是一些林浆纸企业的基本理念。而国内在这一领域远远落后。

    “那时全球建立了很多碳基金,而当时中国没有。”李怒云产生了建立中国第一家碳基金的想法,得到了国家林业局领导的肯定和支持。李怒云积极向石油和煤炭企业宣传碳汇理念。于是,2007年,在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捐款3亿元的基础上,发起成立了中国第一个碳基金----中国绿色碳基金。

    “当时,中国绿色碳基金仅作为一个专项基金设立在中国绿化基金会之下。考虑到专项基金不是一个独立的法人主体,而且还有好些企业愿意捐资造林自愿减少碳排放,有必要成立一个独立的公募基金会,便于更多的企业参与自愿减排。经过近三年的努力,终于在2010年成立了中国第一家以增汇减排、应对气候变化为主要目的的全国性公募基金会——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

    从2007年算起到现在,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下简称碳汇基金会)已经募集到了6个多亿资金,在全国造了120多万亩的碳汇林。


124975681_101n
李怒云向网友展示车贴
 

    “低碳”需要更多企业和个人参与

    为了让更多企业和个人参与低碳生活,李怒云想了很多“小新招”。例如给企业建立“碳信用账户”,给有车族发“碳补偿”车贴,制作各种人性化、个性化的碳汇贺卡等等。

    从2007年第一笔绿色碳基金资金到位开始,所捐资造林项目都是李怒云带领她的同事们组织落实的。根据碳汇的概念,碳汇基金会所开展的碳汇造林,都要按照相应的方法学计算二氧化碳的吸收情况,并将其记在企业的碳汇账户上,在碳汇基金会网站上公示出来。李怒云说:“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从成立的那天起就是公开透明的。”

    此外,碳汇基金会也为个人提供实践低碳生活的渠道----“捐资造林、消除碳足迹”。

 
124975681_111n
低碳生活的必要性 
 

    在应对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很多人都希望实现低碳生活,但怎样去实现?李怒云建议:除了少开车、少开空调之外,公众还可以选择一种成本低、易操作、多重效益的方式:以植树造林的方式抵消日常生活产生的二氧化碳(碳足迹)。义务植树、通过网上“购买碳汇”,能够最便捷的履行义务植树。

    1981年12月13日,五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作出《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规定适龄公民,每人每年种3到5株树或者参加相应的活动。但是,目前几乎每个城市都难以满足公众亲自去现场种树的愿望。怎么解决?三年前,北京市规定有18种方式履行义务植树,其中捐资60元“购买碳汇”是其中一种。碳汇基金会为公众搭建了“足不出户、低碳植树”的平台。公众可以登录碳汇基金会网站(www.thjj.org),选择造林地点和树种,在捐资造林完成义务植树的同时还可以直接打印出记录消除碳足迹的“购买凭证”。

    根据捐资额度,还可以得到一个车贴,这是中国首个经工商注册的“碳补偿”标识。李怒云介绍说:在2008年奥运会期间,率先购买车贴的是北京的主要领导,所以黄色车贴的第一号、第二号的拥有者分别是时任北京市市委书记的刘琪和时任北京市市长郭金龙。李怒云告诉我们,北京市委和政府的领导非常重视造林增汇工作,就连车贴的设计,都得到了北京市政府领导亲自指导。经过50多次的修改,终于有了我们现在看到的卡通车贴。在北京,不同颜色的车贴,表示购买碳汇的不同金额。李怒云说:“这个车贴我们从来没有赠送过,都是要通过捐款‘购买碳汇’的方式才能得到。”

    此外,碳汇基金会还设计了全球首套系列碳汇公益贺卡:如春节贺卡、情人节贺卡、成人纪念卡等。都可以通过网上捐资购得。这种贺卡正面有漂亮的图案,背面就是荣誉证书,可以永久保存。说到这里李怒云给我们讲了一个小故事。去年有一对夫妇的孩子18岁高中毕业了。他们想给孩子送一个具有特殊纪念意义的礼物。于是,他们到碳汇基金会网站购买了一张成人纪念卡。这对夫妇捐资1000元钱购买碳汇,在青海种植18棵云杉树。他们在贺卡上题写:亲爱的女儿,在祖国的西域之巅,有18棵云杉是为你而种下的。这有三个寓意,第一,青海是佛教圣地,希望保佑你一生平安;第二,青海是中华水塔,中国的母亲河都在青海发源,所以在青海种树能够保佑母亲河源远流长;第三,青海是藏羚羊的故乡,希望你像藏羚羊一样永远聪慧美丽。在看到这些内容之后,碳汇基金会就专门把这个贺卡做好寄给了他们的女儿。

 

124975681_121n
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的车贴
 

    碳汇是典型的生态产品,可以定价出售

    “碳汇其实是森林的一种生态效益,我们称为生态产品或生态服务。森林提供的生态服务如释放氧气、吸收二氧化碳、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等,具有公共产品的属性,也就是说全社会都在无偿享用,却不用买单。生态服务的市场价值难以实现,是国际社会高度关注的生态问题。”李怒云说,但《京都议定书》的生效改变了这一现状,使得碳汇可以进入碳市场交易,实现了价值化。

    2004年到2006年,李怒云带领她的团队在世界银行生物碳基金的支持下,帮助广西成功的实施了全球第一个“京都规则”的碳汇项目。既广西4000公顷人工林吸收的二氧化碳(碳信用),按照4.35美元每吨的价格卖给了世界银行的生物碳基金。

    在后来谈到这一项目时,李怒云说,通过这次实践,“我们学到了很多东西,找到了生态服务市场化的有效途径”。

    虽然找到了一条途径,但绿色碳汇的“大路”还是有所阻碍。尽管在《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国际碳市场热热闹闹,但绿色碳汇交易确不多。而对于中国企业来说,捐资造林增汇减排,更多的是一种履行社会责任的方式,而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经济行为。

    “现在生产过程排放温室气体的企业很多,但是愿意捐资造林、自愿减少碳排放企业还是不多。”李怒云说,这就导致了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在募资不容易。

 
124975681_131n
 

    任重而道远的绿色碳汇“布道”

    多年来,李怒云一直努力向公众普及绿色碳汇知识,江西、贵州、海南……她的身影时常出现在各地机关、大学、企业的讲台上。“布道”对于李怒云已经不仅仅是工作,更是成了生活的一部分。李怒云认为,向大众普及碳汇知识、宣传低碳理念和踏踏实实做事同样重要,“只有让更多的企业和个人了解绿色碳汇,才有可能吸引更多的力量参与实践。”

    今年的6月17日被定为首个“全国低碳日”,李怒云认为,这对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和中国绿色碳汇事业的发展是一件好事。“通过植树造林加碳汇、保护森林减少碳排放,就是最直接、最有效的低碳。在我看来更有价值,意义更大。”

    “现在低碳生活已经成为很多人的共识,大家都在说:我想做一个低碳的人,我想去做一件低碳的事情。种树、保护森林、保护湿地等最好的低碳活动,每个人都可以去尝试。而且,植树造林、保护森林不仅实践了低碳,还对农民增收减贫、改善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有贡献,产生的是多重效益。”李怒云说,“但是,目前需要造林的地方大都在西部地区或者是高山、远山,土地条件较差,不是专业人员很难种活树。因此,捐资到中国绿色碳汇基金这样的公益机构,组织专业化的造林,公众足不出户就可以实现植树造林,增加碳汇。如果有更多的企业和个人参与造林增汇的活动,对整个国家的生态环境改善以及美丽中国的建设将是多大的贡献啊!”

    “我国目前还没有给企业设定温室气体减限排指标,企业参与碳减排大都是自愿行为。但不是每个企业都有这种自愿。”李怒云说,“如果在国家开征碳税或资源税时,对那些持有碳信用的企业给予税收优惠:例如一个企业已经捐资造林获得了符合要求的林业碳汇(碳信用),就给这个企业免税。那么就会有很多企业愿意捐资造林,弥补目前生态建设国家投入不足的问题。无论对国家、对企业、对个人都是好事啊!”

    现在,李怒云仍然在为绿色碳汇的传播、碳汇林业的发展的道路上忙碌地前行。怎么让绿色碳汇由一个生僻的概念变成大众耳熟能详的名词。李怒云,这位碳汇的“布道者”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阅读 3140
我也说两句
E-File帐号:用户名: 密码: [注册]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500字。)

*评论内容将在30分钟以后显示!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