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成立的中国首家以应对气候变化为目的的全国性公募基金会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缔约方会议观察员组织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成员单位
全国先进社会组织、4A级基金会
  • 中国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东街18号
  • 8610 84239412
  • thjj@thjj.org
首页 > 观点评论 > 综合评论 > 正文

“莫兰蒂”的警示:适应气候变化等不得

媒体:中国经济导报  作者:公欣
专业号:碳汇资讯
2016/9/26 6:51:21

路边大树被连根拔起、屋子门窗不翼而飞、风大到连出警的警车玻璃都被吹破……9月15日凌晨3时05分,今年第14号台风“莫兰蒂”在厦门翔安沿海登陆。在“莫兰蒂”的肆虐下,厦门街头一片狼藉。

从不久前的南方连续大暴雨到现在的台风肆虐,毫无疑问,这是个并“不太平”的季节。这样的“插曲”早在专家的预料之中,“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极端天气状况会越来越频繁。”资深气候专家、自然资源保护协会高级顾问杨富强向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肯定地回答。

我们不能再等了!如何适应越来越频繁的气候变化被提上日程。8月初,国家发展改革委、住建部共同印发《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工作方案》,正式开启适应气候变化进程的新篇章。中国经济导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包括厦门在内的一些城市已将适应气候变化工作纳入工作日程。

适应迫在眉睫

“真没想到,这次台风袭击的破坏性会如此之大。虽然之前做好了相关的预警措施,包括短信通知市民、电视广播预告,等等,可此次台风带来的影响还是超出我们的预估。”厦门市发展改革委资环处相关负责人对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表示。据悉,“莫兰蒂”台风是今年以来全球最强台风,1949年以来登陆闽南最强台风。

实际上,厦门作为典型的海岛型城市,饱受台风折磨。仅2000~2014年,台风给厦门造成的损失就达到15.5亿元。“大部分城市长期超强度开发利用资源,使土地和环境资源负荷沉重,一旦遇到极端气候,所遭受的经济损失会比其他地方大得多。”杨富强介绍说。

在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战略规划研究部副主任柴麒敏看来,迅猛的城镇化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构成前所未有的压力,也使得城市面对各种灾害与灾难事件的脆弱性尤为显现。

虽然厦门市发展改革委资环处相关负责人认为,厦门的城市基础建设“还算可以”,气候脆弱性不明显,但是他也承认,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过度开发的城市建设让厦门面临自然灾害时要承受的风险大了许多。

“就城市水安全来说,建筑占据的城市面积越来越大,城市地面越来越‘硬’,这使得城市蓄水功能下降,并改变了水资源的流向和空间格局,由此带来的供水安全问题,加剧了城市内涝风险。”有资料显示,台风袭击厦门的次数近两年呈现增长趋势,而城市内涝状况也日益加剧。

杨富强表示,过去几十年,我国的城镇化一味追求“快”,必然导致在很多方面考虑不周,引发规划不合理、过度进行建筑开发等一系列问题,使得城市气候脆弱性越来越明显。“气候变化与城市效应交织在一起,城市面临的灾害风险在上升。城市化一方面加剧了气候变暖,另一方面也沦为气候变化的受害者。拿武汉为例,为什么武汉近年暴雨灾情那么严重,跟其在城市化过程中过度填湖造地有直接关系。武汉本来是一个湖泊众多的城市,这些湖泊起到蓄水排水的功能,然而湖泊变成了建筑,水蓄不起来也排不出去,只能变成‘汪洋大海’。而在气候变化的影响下,极端天气事件逐渐增多,如单次降雨量增多等,这就加剧了武汉城市积水内涝的状况。”

政策引领适应工作向前

应对气候变化迫在眉睫。目前应对气候变化主要偏重于减缓,但在受访专家看来,在大力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同时,还应积极采取适应气候变化行动,不仅达到将损失降到最低的目的,还可以充分利用气候变化带来的某些有利因素,变负值为正值,以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那么,究竟应该如何适应气候变化?

政策先于实践给出了一定的导向。早在2013年年底,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多个相关部门联合印发了《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将城市作为适应气候变化的首个重点领域。今年年初国家发展改革委更是会同住建部发布了《城市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8月初,国家发展改革委、住建部共同印发《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工作方案》。

加强城市规划引领、提高城市建筑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建立并完善城市灾害风险综合管理系统、夯实城市适应气候变化科技支撑能力……作为相关政策制定的牵头部门,国家发展改革委一系列具体政策条款的提出,为城市适应气候变化真正变“被动”为“主动”提供了有利契机和有效路径。

“就地方而言,以前一直是在大力地减缓实施低碳措施,适应是个新提法。厦门在相关工作的推进方面还处于初步阶段,但是也做了很多工作,如地下管廊建设、海绵城市试点等,都是与适应不可分割的。”厦门市发展改革委资环处相关负责人对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说。

广州市发展改革委资环处相关负责人向中国经济导报记者介绍说:“我们也在加强适应性能力建设,包括实施一些预警预报措施和应急系统的建设等。”

实际上,在适应方面取得实践成果的地方也不在少数。以上海为例,中国经济导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针对上海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损失加大、海平面上升等问题,上海以气象、海洋灾害防护标准修订及配套设施建设为重点,推广大城市加强基础设施防御极端天气气候事件能力的经验。在城市规划建设中充分考虑气候变化因素,开展城市防护标准修订。

细微处“入手”是关键

事实上,所谓气候适应性城市,主要涉及的是城市气候脆弱性问题。据北京建筑工程学院教授张明顺介绍,“城市基础设施应对灾害的韧性、居民的受教育水平、国家或地区应对热浪威胁的行动计划、与城市绿化带的接近程度等因素经常被用来评价城市应对某种灾害所具有的脆弱性。”

对此,杨富强认为,厦门如果要加强城市适应气候变化建设,降低其脆弱性,就要从多个维度入手把适应问题渗入到城市建设的各个方面,甚至包括不能种植根浅的植物等,“最好是种植能够抵御台风侵袭的根深的植物,除此之外,还要注意垃圾围城释放甲烷问题、暴雨季如何贮备淡水资源问题、重建红树林防止海浪冲击,等等。要从小处着眼,将适应工作做好。”

那么,如何做好城市气候脆弱性评估,从而更顺利地开展适应工作呢?张明顺建议,要根据城市的具体情况开发或选择脆弱性评估指标,“可以采取加权或其他指标综合的方法,建立城市脆弱性指数计算方法。然后利用开发的方法,评估不同极端气候情景下的脆弱性行业、区域和人群。在行业评估时,要特别注重行业的内部细节,如某一行业可能对某种极端气候事件并不脆弱,但该行业的某个环节可能十分脆弱。”

厦门市发展改革委资环处相关负责人对于未来降低厦门的城市气候脆弱性信心十足:“‘十三五’期间我们编制了相关的一些气象规划,也会加强在减灾预警项目上的审批,尤其在减缓城市内涝、加强城市排水方面将会加快建设进程。”

“降低城市气候脆弱性还应从城市规划入手。”杨富强建议,首先,在城市规划之初,对于可能的气候变化有预知性。在设计城市各环节时,充分考虑到可能遇到的气候问题。根据地域间的差异,制定不同的规划方案。“例如,在厦门等沿海地区,进行城市规划中就要充分考虑海平面上升、海水倒灌等因素对城市进行合理化的布局;在地质松软易出现塌陷的区域,就要严格限制其对地下水的开采,在城市规划中侧重其他水源的利用。”

据悉,厦门是较早收到关于申报气候适应性试点城市通知的地方之一,厦门市发展改革委资环处相关负责人告诉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考虑到各方面因素,包括厦门在城市适应工作方面刚起步,结合一些地方各部门的职责交叉问题,厦门暂时应该不会申报气候适应性试点城市。但他同时也表态,厦门会将适应工作进一步提上日程,加快相关方面的城市建设工作。

阅读 613
我也说两句
E-File帐号:用户名: 密码: [注册]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500字。)

*评论内容将在30分钟以后显示!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