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成立的中国首家以应对气候变化为目的的全国性公募基金会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缔约方会议观察员组织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成员单位
全国先进社会组织、4A级基金会
  • 中国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东街18号
  • 8610 84239412
  • thjj@thjj.org
首页 > 气候变化 > 国际动态 > 正文

国家气候中心袁佳双:破纪录极端气候事件将经常发生

媒体:南方周末  作者:林方舟
专业号:林森
2022/8/10 21:39:35

2021年中国地表平均气温、沿海海平面、多年冻土活动层厚度等多项气候变化指标都打破了历史观测纪录。

全球变暖存在区域差异:陆地升温速率高于海洋,中纬度地区增暖比低纬地区快,北极高纬地区和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区升温速率明显高于同期全球平均升温水平。

从长期来看,以温室气体排放为主的人类活动不仅是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也会大幅度增加极端高温热浪事件和强降水事件发生的概率。

刚过去的2021年,全球平均温度较工业化前水平高出1.11℃,是有完整气象观测记录以来的七个最暖年份之一。 (视觉中国/图)

进入8月以来,地球仍高烧难退。北极地区的科学家们穿着短袖短裤,打起了冰上排球;气象专家预警我国南方接下来的高温可能会接近甚至打破历史纪录……

最新权威数据表明,刚过去的2021年,全球平均温度较工业化前水平高出1.11℃,是有完整气象观测记录以来的七个最暖年份之一,中国地表平均气温、沿海海平面、多年冻土活动层厚度等多项气候变化指标都打破了历史观测纪录。

2022年8月3日,中国气象局发布的《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2022)》(下称《蓝皮书》)指出,全球变暖趋势仍在持续,而中国升温速率高于同期全球平均水平,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

中国气象服务协会会长、中国气象局原副局长许小峰告诉南方周末记者,我国人口众多,经济快速发展,社会经济活动易受气候变化的影响。决定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格局的“胡焕庸线”(我国人口发展水平和经济社会格局的分界线,其东侧分布着我国96%的人口,西侧只分布着4%的人口)恰恰与夏季风过渡区重合,中国人口分布和区域发展与气候环境条件密切相关,相互约束。此外,我国分布有青藏高原高寒气候区,生态环境脆弱性突出,也是易受气候变化影响的敏感区。

气候变化还引发越来越多、越来越强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蓝皮书》显示,1961~2021年,中国极端强降水事件呈增多趋势;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极端高温事件明显增多,登陆中国台风的平均强度波动增强。

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蓝皮书》副主编袁佳双接受南方周末记者专访时表示,随着未来气候变暖加剧,未来极端高温和强降水事件将呈现多发、重发的态势,同时,许多区域的复合事件,例如高温热浪和干旱复合事件、极端降水与海平面上升、风暴潮等因素共同导致的复合型洪涝事件,发生的概率也将增加,人类将面临更大的气候风险和影响。

未来气候进入“新常态”

南方周末:最近几年,似乎经常见到“最热年份”或“最热夏天”的说法,今后“最热年份”会不会将成为常态?

袁佳双:IPCC(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六次评估报告指出,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自20世纪中叶以来已观测到了许多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变化,包括极端低温事件减少、极端高温事件增多、强降水事件趋多趋强等;预计未来全球所有地区的气候变化都将加剧;极端高温和降水事件将越来越频繁,干旱程度的加剧,威胁各国粮食、水资源和能源安全。

目前国际学术界认为,由于气候平均条件的变化,极端天气与气候事件的频率和强度增大,与过去的历史记录相比,未来的气候将进入一个显著变化时期,国际上称之为气候新常态(气候新平衡态),它意味着随着气候变暖,现在发生的破纪录的极端事件会变成经常发生的事件。

南方周末:《蓝皮书》也指出,中国升温速率高于同期全球平均水平,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为什么中国具有这样的特点?

袁佳双:全球变暖存在区域差异——陆地升温速率高于海洋,中纬度地区增暖比低纬地区快,北极高纬地区和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区升温速率明显高于同期全球平均升温水平。

中国地处欧亚大陆东部和太平洋西岸,地形地貌和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季风气候和大陆性气候并存,降水季节变化和年际变率大,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旱涝灾害交替发生。同时,中国也是世界上高温热浪、干旱、强降水、台风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频率与强度较高的国家之一。

南方周末:除了平均温度,2021年,中国地表平均气温较常年值偏高0.97℃,为1901年以来的最高值;2002‒2021年中国地表平均气温较常年值高出0.70℃。“地表平均气温”在气象统计上有什么意义?跟“平均温度”有何区别?

袁佳双:地表平均气温,是指某一段时间内(日、月、季、年),陆地表面气象观测规定高度(1.5 米)上的空气温度平均值,气温是与人类生活关系最为密切的气候变量。全球地表平均温度是表征气候变化的核心指标之一,是指按面积加权的海表温度和陆地表面1.5米处的表面气温的全球平均值,是量化气候系统变暖的首要标尺。

2021年降水为何“北多南少”?

南方周末:不管从数据还是观感,近年来我国的降水有所增加,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袁佳双:大量研究证实,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一方面,海洋变暖,水汽源区海水增暖会使海表蒸发的水汽量大幅提高、深对流发展,从而来自海洋的水汽平流输送增强;另一方面,由于变暖的大气层在饱和前可容纳更多水汽,可为降水形成提供物质条件,易于降水事件的发生。

南方周末:2021年,中国平均降水量较常年值偏多6.7%,幅度是否正常?

袁佳双:中国平均降水量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特征,集中于夏季,4‒9月降水量约占全年的80%。2021年中国年平均降水较常年值偏多6.7%,偏多的幅度属正常范围之内。

南方周末:2021年,华北地区平均降水量为1961年以来最多,而华南地区平均降水量为近十年最少。为什么南北方呈现出这种差异?

袁佳双: 2020年8月至2021年3月,赤道中东太平洋发生了一次中等强度的拉尼娜事件,受其影响,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从7月开始表现出明显偏北的特征,与此同时,热带西太平洋对流活动持续异常活跃,对副高的持续偏北有重要作用,导致来自西北太平洋的东南暖湿气流和来自印度洋的西南暖湿气流异常强盛,并随着副高北上为北方降水提供了充沛的水汽条件。同时,欧亚中高纬环流经向度大,冷空气活动频繁,冷暖空气在中国北方地区频繁交汇,导致北方地区降水偏多,黄河流域出现严重秋汛;同时华南地区受副热带高压持续控制下,降水明显偏少,尤其前汛期降水异常偏少。上述海温异常诱发的环流异常是造成2021年我国北方降水偏多而华南偏少的主要原因。

人类活动大幅增加极端天气发生概率

南方周末:《蓝皮书》显示,1961‒2021年,中国极端强降水事件呈增多趋势;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极端高温事件明显增多。为何会出现这样的特点?

袁佳双:出现这样的特点与全球气候变化密切相关。引起气候变化的驱动力既包括自然因素,如太阳活动的变化、火山活动以及气候系统内部变率等;也有人为因素,如人类燃烧化石燃料引起的温室气体浓度增加、大气中气溶胶浓度的变化、土地利用变化等。20世纪中期以来,人类温室气体排放增加是造成中国区域快速变暖的主要原因。

从长期来看,以温室气体排放为主的人类活动不仅是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也会大幅度增加极端高温热浪事件和强降水事件发生的概率。一方面,气候变暖增加了平均温度和局部高温天气的可能性,导致极端高温热浪频发;另一方面,气候变暖导致大气持水能力增加和水循环加速,致使极端强降水事件出现的概率和强度增大。

南方周末:我们应该怎么应对越来越频繁、越来越强烈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

袁佳双:除积极采取行动减缓全球气候变暖外,还需及早制定适应策略,以降低或规避风险。具体来说,未来需进一步加强极端高温和强降水变化规律与机理研究;提高对极端高温和强降水事件的监测、预警和预报能力;加强对极端高温和强降水事件的灾害风险评估;科学规划和布局社会经济活动,提高区域适应能力;提前制定科学有效的应急预案和应对措施。

 

阅读 2384
我也说两句
E-File帐号:用户名: 密码: [注册]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500字。)

*评论内容将在30分钟以后显示!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