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成立的中国首家以应对气候变化为目的的全国性公募基金会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缔约方会议观察员组织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成员单位
全国先进社会组织、4A级基金会
  • 中国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东街18号
  • 8610 84239412
  • thjj@thjj.org
首页 > 机构动态 > 基金会动态 > 正文

“实现巴黎协定目标 中国林草领域在行动”主题边会在中国角成功举办

媒体:原创  作者:碳汇基金会
专业号:碳汇基金会
2023/12/12 11:32:42

“实现巴黎协定目标  中国林草领域在行动”主题边会在中国角成功举办

“实现巴黎协定目标 中国林草领域在行动”主题边会在中国角成功举办

12月4日,由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生态保护修复司主办,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等机构承办的“实现巴黎协定目标 中国林草领域在行动”主题边会在中国角成功举办。来自国家应对气候变化主管部门、企业、社会组织和国际机构代表相聚迪拜世博城,向世界各国展现了中国林草领域应对气候变化的新政策、新行动和新成效。
图片2

中国代表团副秘书长、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一级巡视员孙桢在边会上致辞。他指出,本次大会要成功完成首次全球盘点,确保巴黎协定、公约和全球气候合作行稳致远。中国代表团出席大会是本着求团结、求合作、推动落实行动的态度,为此要做好谈判和宣传两方面工作,特别要把中国作为全球气候行动参与者、贡献者和引领者的初衷讲清楚。我们不仅要讲采取的政策和取得的实绩,也要讲引领我们的思想,这就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这是高度重视气候变化问题和人类前途命运的思想;这是坚持国际合作与坚持国家主权并重的思想;这是坚持积极稳妥转型发展也就是公正转型的思想。这背后是中国的国情和文化,是可以得到而且应当得到国际认同的话语体系。中国的林业建设、生态建设和污染治理都是成功的例证。
图片3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生态保护修复司司长张炜作了题为“中国林草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及成效”的主题发言,介绍了近年来中国林草部门应对气候变化采取的行动和工作成效。

一是科学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不断增加林草碳汇。通过持续扩大森林面积,增加“碳库容量”。近10年累计完成造林10.25亿亩,全球增加的森林面积四分之一来自中国,联合国粮农组织评价中国为全球树立了榜样。通过精准提升森林质量,提高“碳库增量”。近十年来,通过严格保护林草资源,防止碳库损失和碳逆转,稳定“碳库存量”。全国森林覆盖率和森林蓄积量实现双增长,全国草地面积居世界第一位,森林草原生态系统质量、稳定性和碳汇能力稳步提升。

二是持续重点生态工程建设,着力提升生态脆弱区适应气候变化能力1978年,中国政府启动实施“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简称“三北工程”),开启了大规模治理风沙、改善生态的先河。今年,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发出了打好三北工程攻坚战、努力创造新时代中国防沙治沙新奇迹的动员令。国家修编了三北工程总体规划,编制了三北工程六期规划,在科尔沁-浑善达克、黄河“几字弯”、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三大标志性战役区域布局了一批重点项目,推动三北工程迈入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三北地区经过长期不懈努力,已成功遏制荒漠化扩展态势,重点治理区实现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四大沙地生态状况得到整改改善,保护生态与改善民生步入良性循环,生态脆弱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国率先在世界范围内实现土地退化“零增长”,被《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秘书处称赞“世界荒漠化防治看中国”。

三是完善制度体系建设,不断夯实林草应对气候变化基础能力。自2014年来,每年印发《林业和草原应对气候变化政策与行动》(白皮书)。先后完成三次全国林业碳汇计量分析,向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报送了3次气候变化国家信息通报和5次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林业清单)。会同有关部门编制印发《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巩固提升实施方案(2021—2030年)》。成立了林草应对气候变化标准委员会,指导编制的造林碳汇方法学被生态环境部采纳。在18个市(县)和21家国有林场组织开展了林业碳汇试点,探索创新经营模式、碳汇计量监测体系、生态补偿的体制机制,推动林草碳汇参与碳中和,拓宽碳汇价值实现路径。

四是主动参与国际合作,交流分享中国林草应对气候变化的技术经验。国家林草局充分利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湿地公约》《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等机制与各国开展林草应对气候变化合作,特别是2021年参与筹办《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2022年承办《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分享中国的成功经验。近年来,还积极参与UNFCCC等相关国际组织在土地利用、土地利用变化与林业(LULUCF)、减少发展中国家因毁林、森林退化导致的碳排放,以及加强森林经营、森林保护和增加森林碳储量(REDD+)等相关议题的国际谈判和研讨交流,选派专家参加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温室气体清单指南编制等工作。积极开展应对气候变化援外培训,为42个国家培训1200多人次。

接下来,将重点考虑从4个方面发力,谱写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林草新乐章。一是持续科学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每年完成国土绿化任务(包括造林、种草)1亿亩以上,推行以增强碳汇能力为目标的森林可持续经营,抓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坚决履行“力争10年内种植、保护和恢复700亿棵树”的承诺。二是深入推进林草碳汇试点。探索推广试点经验,实现林草碳储量和碳汇量双增,同时完善林草碳汇计量监测体系,积极推动林草碳汇参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加快建立林草碳汇市场化、多元化补偿机制。三是加强政策研究和科普培训。建立健全林草碳汇制度、规划、标准等,研发推广实用性增汇减排技术,提高公众认知,鼓励公众参与,助推林草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发挥更大作用。四是深化国际交流合作。秉承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全球合作精神,分享中国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等领域的知识、技术与经验。
图片4

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刘家顺做了题为“巩固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 助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主旨发言。他从生态系统碳汇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特殊地位、生态系统碳汇的特点和要求以及巩固提升森林碳汇能力的创新实践3个方面深刻阐述了“生态系统碳汇”。

他指出,生态系统碳汇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具有特殊地位,主要表现为,一是生态系统碳汇是实现净零目标的最终依靠,是真正的碳清除,是实现净零的最终依靠。二是生态系统碳汇是各国履行自主承诺的重要贡献者,越来越多的国家将生态系统可持续经营作为重要承诺内容,未来全球盘点也会更加关注生态系统碳汇。三是生态系统碳汇是生态保护事业的加速器,当前气候效益的战略地位更加突出,增加生态系统碳汇,是各国生存发展的需要,也是人类共同繁荣的需要,将推动生态保护建设事业更好更快发展。

他介绍,生态系统具有5个显著的特点和要求。一是生态系统碳储量的增加量就是真正的碳汇成果。二是从土地利用视角看生态系统碳汇具备持久性。三是生态系统碳汇源于生态系统的保护培育利用;依靠严格的保护,就能保证生态系统照常经营情景下的碳汇;依靠高效的培育,生态系统就能产生出更多的碳汇;依靠合理的利用,就能发挥替代高碳产品、异地储存固碳成果、腾出土地继续增汇。四是生态系统的自然风险和人为风险是可以控制的,应允许各国采用与本国国情相适应的清除量扣除比例。五是生态系统碳汇既有商品性的也有公益性的。要让有效市场、有为政府、有情社会三者有机联动。

他从3个方面介绍了巩固提升森林碳汇能力的创新实践。一是巩固森林碳汇能力。要加强规划管控,突出保护重点, 推动资源节约,强化防灾减灾,促进木竹利用。二是提升森林碳汇能力。要促进科学绿化,加强集约经营,发挥林草资源在城市、农田和海洋生态系统中的固碳增汇作用。三是强化碳汇支撑保障。着重加强碳汇计量监测,稳妥推进碳汇交易,提升科技支撑能力,尤其要广泛动员社会参与,普及森林碳汇知识,充分展示碳汇潜力,鼓励地方政府拓宽社会参与渠道,吸引社会力量参与森林固碳增汇活动,动员更多公益资金投入。
图片5

中金公司原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清华大学管理实践访问教授朱云来作了题为“实现巴黎协定目标的可能路径”的主旨发言。他分析了1850年—2030年温度变化的趋势,提出了充分利用太阳能作为可持续能源的观点,并对太阳能发电、输电、储存、消耗的全过程进行估算,给出了太阳能发电产业的投资估算。他介绍,根据世界银行的报告,全球93%的人口生活在日均太阳能为3千至5千瓦时/kWp的地区,中国的日均实际辐射电势为4.1 kWh/kWp,太阳能有潜力替代其他能源,成为清洁能源的主力军。
图片6

自然资源保护协会(NRDC)中国区主任张洁清在主旨发言中指出,根据2017年发表在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上的研究估算,到2030年,通过森林的增汇措施,年固碳量可高达70亿吨。而根据联合国环境署 2023年发布的最新报告,森林增汇的平均成本是每吨30-50美元。如果每年增汇70亿吨,相当于每年需要投入2100亿到3500亿美元。面对巨大的资金需求,绿色金融为林业碳汇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案。她随后以案例的形式介绍了贷款、保险、债券等金融产品和工具在林业碳汇中的应用。张洁清认为,我国在绿色金融支持林业碳汇领域做了很多有益尝试,取得大量成功经验的同时也存在一些挑战。为创造良好环境,推动绿色金融支持林业碳汇发展,应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加强激励和保障机制建设;完善金融产品创新和金融服务体系;完善和统一林业碳汇的相关方法学。
图片7

嘉宾讨论环节现场

在嘉宾讨论环节,来自中国林业科学院(林草碳汇研究院) 副院长、研究员肖文发,中国气象服务协会会长许小峰 、大自然保护协会(TNC)高级国际气候政策顾问 Kelley Hamrick以及深圳市红树林湿地保护基金会联合创始人、副理事长孙莉莉围绕“林草碳汇助力《巴黎协定》目标实现”这一主题开展了热烈讨论。以下是嘉宾们的部分观点。

肖文发副院长(研究员):

--国家公园,以“国家”之名,承载着保护生态系统的使命,这在欧美国家有150年以上的经验。中国如果从自然保护区开始,也有70年的历史,并取得了巨大成就,标志着中国保护地的管理模式和体系在不断完善,例如,在保护生态系统完整性、原真性的同时,为公众提供旅游、休闲服务,为公众提供更多享受自然和接受自然教育的机会。

--林业碳汇,因气候变化问题而生,因全球减排目标的困难而更加凸显,它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即公益性碳汇(自然生态,政府责任)、经济性碳汇(可交易,企业和组织)、社会性碳汇(碳普惠,个人及全社会)。

--在关键性、颠覆性脱碳能源技术取得突破之前,生态碳汇是最为行之有效、最绿色、最经济、最具规模的大气碳清除之技术途径,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压舱石”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稳定器”。

--技术创新是林草应对气候变化的根本。因为林草生态系统或林草领域,是非线性的复杂系统,气候变化对林草生态系统的影响,我们人类的认识还很不够,而人类的温室气体排放还在增加,大气CO2浓度还在增加,气候变化还在加剧。新技术(不如说人类与自然打交道的新的智慧),是人类能够适应这种变化的根本手段和工具。

--未来需要一些更具体的实施方法,来确保林草碳汇的有效性。例如,需要全球共同努力,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认知和提升林草碳汇能力,特别是高效的固碳增汇技术、天空地监测与大数据大模型预测与评价技术等;加强生态系统保护,维护林草碳汇稳定性;完善林草碳汇项目方法学,健全碳市场制度,引导社会多元化全链条参与林草碳汇提质增效等。

许小峰会长:

--气象部门对陆地碳汇与气候影响的分析研究、通过卫星和地面监测网对二氧化碳的跟踪监测、对造成林草灾害的天气气候条件监测预警等方面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随着气候变暖,高温干旱天气气候的增加,林草火灾的概率明显加大。林草火灾的发生一方面降低了碳汇,另一方面向大气中排放了大量二氧化碳,都会对应对气候变化产生不利影响。

Kelley Hamrick 高级国际气候政策顾问:

--TNC刚刚启动了一个名为naturebase的平台,旨在确定在何处、为何以及如何实施基于自然的高完整性项目,在保护生计和生物多样性的同时,实现最大的碳减排影响。在同行评议的科学数据的支持下,该应用程序向用户展示了地球上各地方、各种途径的减排潜力。该报告还补充了关于生态系统和人类利益的关联信息,使政策和案例研究能够支持有效的决策和高度完整的气候行动。

--最大的挑战是,虽然世界上任何地方的温室气体都是一样的,但森林却不同。这意味着NCS方法需要专业化,并且当地生态系统来说要有高度的针对性,这使得全球最佳实践共享变得困难。

孙莉莉副理事长:

--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是全球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生态系统之一,具有保护岸线、提供食物、住所和维持可持续生计的能力,与此同时也具有碳汇的重要功能,是地球上最有效的碳捕获和储存系统。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重要作用。

--全球红树林联盟GMA2022全球红树林状况报告提到,目前储存的碳相当于210亿吨二氧化碳。只要防止1%的红树林损失就能支持2亿吨的碳被固定,在蓝碳封存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红树林保护和恢复也被多个公约列为应对气候变化的有效战略。

--红树林基金会(MCF)过去十年基于自然解决方案的实践,参与了深圳湾生态修复工程,支持了湛江第一笔蓝碳项目开发,在广西、福建等地开展了红树林保护修复、能力建设、社区共建等示范项目。参与组织了国际红树林论坛和高级别会议,支持国际红树林中心(IMC)落地深圳,与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共同发起“应对气候变化-国际红树林保护专项基金”。

嘉宾们普遍认为,应对气候变化需要凝聚全社会共识,同频共振、同向发力,建立生态保护、林业碳汇提升的治理共同体,有效保护和增加自然生态系统韧性和适应能力、经济社会转型发展能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高效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

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刘家顺、副秘书长侯远青分别主持了嘉宾致辞环节和主题演讲、嘉宾对话环节。边会在团结、友好的气氛中结束。

阅读 866
我也说两句
E-File帐号:用户名: 密码: [注册]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500字。)

*评论内容将在30分钟以后显示!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