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成立的中国首家以应对气候变化为目的的全国性公募基金会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缔约方会议观察员组织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成员单位
全国先进社会组织、4A级基金会
  • 中国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东街18号
  • 8610 84239412
  • thjj@thjj.org
首页 > 气候变化 > 国内动态 > 正文

2020世界儿童日:应对气候变化,中国青少年在行动

媒体:国际在线  作者:罗欢 廖开迪
专业号:碳汇资讯
2020/11/25 8:57:58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驻华代表芮心月女士总结致辞

国际在线报道:20日,由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以及中国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共同主办的2020年世界儿童日“气候变化·青春行动”主题活动在北京举行。

11月20日是由联合国发起的世界儿童日。今年,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聚焦气候变化对儿童和青少年影响,倡导社会为创建美好环境提供解决方案。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驻华代表芮心月在活动中发表致辞说,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呼吁各国政府在制定经济与应对气候变化计划时,始终将儿童及其权利置于中心。“我们需要各国政府和企业做出承诺并采取行动,降低排放和污染水平,以避免气候变化可能带来的最严重影响。我们非常有幸与生态环境部、全国青联、学术界和私营部门合作。每一个社会部门都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但在这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我们的青少年和年轻人的角色。我们需要听到他们呼吁变革的声音、看到他们的行动热情。我们需要倾听他们的创新想法。”

青少年代表宣读“气候变化,青春行动”宣言

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副秘书长吕伟认为,在生态环境保护中,青少年不仅是最具可塑性的群体,更是带动全社会的最活跃因素,既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参与者、受益者,也是生态文明新风尚的倡导者、引领者。中国一贯重视、鼓励和支持广大青少年在生态环境保护中发挥生力军作用。“近年来,为更好地顺应中国生态环保新形势、新目标、新任务,全国青联推出‘美丽中国青春行动’,动员青少年参与‘保护母亲河行动’、减霾、减塑、减排及节约资源(‘三减一节’)、垃圾分类行动,目标是促进青少年生态文明素养不断提升,绿色生活方式成为青春时尚,组织青少年踊跃参与生态文明实践和污染防治攻坚战,为建设美丽中国作出积极贡献。”

据介绍,全国青联聚焦国家污染防治攻坚战重点领域,实施“保护母亲河”、“三减一节”、垃圾分类等重点项目,今年以来已吸引80多万青少年参与。同时,围绕“三减一节”行动,开展绿色出行、拒绝一次性餐具行动、光盘行动、节水行动等活动,网络话题阅读量近40亿人次,参与青少年近2300万人次。

全国青联副秘书长吕伟先生介绍生态环境保护中青少年参与工作情况

在当天的活动上,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副司长蒋兆理先生表示,气候变化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事关人类未来和发展,儿童和青少年是人类的未来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不仅是我们的现实需要,更是为子孙后代留下绿水青山和永续发展空间的重要举措。“希望儿童和青少年作为未来应对气候变化的引领者、实践者和受益者可以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工作,践行应对气候变化举措,分享应对气候变化知识,为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做出重要的贡献。”

参与当天活动的青少年代表曾翎对记者说,参加本次活动让她受益匪浅,今后会在日常点滴小事上践行环保理念,为可持续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个人从小事做起,在学校减少食物浪费,打多少吃多少,周末绿色出行,坐公共交通,还有今天活动中提到的环保行动都是非常切合实际且我们力所能及的小事。”

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副司长蒋兆理介绍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和行动

据了解,除了当天的主题活动外,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携手合作伙伴围绕今年的世界儿童日主题还开展了一系列线上线下活动,包括在中国14个城市用象征儿童友好的蓝色灯光点亮当地标志性建筑物、举办“跑遍中国-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世界儿童日主题宣传周”等。

现场,专家学者与青少年代表开展专题讨论

阅读 2495
我也说两句
E-File帐号:用户名: 密码: [注册]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500字。)

*评论内容将在30分钟以后显示!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