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成立的中国首家以应对气候变化为目的的全国性公募基金会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缔约方会议观察员组织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成员单位
全国先进社会组织、4A级基金会
  • 中国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东街18号
  • 8610 84239412
  • thjj@thjj.org
首页 > > 志愿者风采 > 正文

气候变化改变世界,揭秘各国的谎言里面套谎言

媒体:瓷库中国  作者:刘萌可
专业号:杨子
2012/7/2 10:53:55
    如果非要形容一下当前世界围绕气候变化的斗争,那么可以说它的内容和复杂程度已同人类在战争和经济上的较量平级。它不可避免地贯穿着谎言、阴谋、诡计、阵营划分和利益纠结。
    气候大战改变世界(4p)
美国和基础四国闭门讨论时,其他国家都只能在外面等候。包括不习惯等待的以色列总理佩雷斯、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土耳其总理埃尔多安等。而最后当五国领导人现身时,拥有最后发言权的只有中美两国领导人

如果非要形容一下当前世界围绕气候变化的斗争,那么可以说它的内容和复杂程度已同人类在战争和经济上的较量平级。它不可避免地贯穿着谎言、阴谋、诡计、阵营划分和利益纠结。

这场全球性的斗争,已经具有了和历史上那些全球性热战与冷战的所有要素。唯一的不同,是人类没有为这场战争付出流血和生命的代价。

但是,这场不流血的战争,或许将使得人类付出比数次世界大战更大、更广泛和更久远的代价,并作出更大和更深刻的改变——或者是主动或者被动的改变。

“谎言”里面套“谎言”

如果说,学术观点之争,永远是任何不流血战争的主要战略高地,那么媒体则是永远是这类战争的战术支撑点。

当一场罕见的大雪袭击大半个北美大陆,佛罗里达州的低温甚至创下112年以来的纪录时,2010年一期美国《时代》不失时机地抓住天时之利,一篇重磅文章试图证明气候谎言的存在 。

该杂志报道说,1月20日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曾对外公布“喜马拉雅冰川将于2035年彻底融化”的报告。虽然IPCC是权威机构,但冰川学家们却提出质疑。虽然冰川在融化,可喜马拉雅地区的冰川何止成千上万,很难想象它们会在不到30年的时间里全部消失。

进行人肉搜索的质疑者发现,该报告所谓2035年的时间估计并非来自严谨的科学研究,而是来自《新科学家》杂志1999年对印度冰川学家赛义德·哈斯奈英的采访。而哈斯奈英对喜马拉雅冰川将会在2035年消失的言论,纯属个人预测。他更是表示,《新科学家》曲解了他的意思,他当时仅提到喜马拉雅冰川的某一分支可能在40年内消失。没想到,哈斯奈英不成熟的观点竟成了IPCC定性结论的数据来源。

这种错误对于IPCC及整个气候学界不啻是种耻辱。而且,仍有观点和证据在不断跳出来证明,还有更多的大科学家们关于气候的谎言并非仅此。 

据称,2歌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召开前,有网络黑客窃取了IPCC几位研究全球气候变化顶级科学家间往来的电子邮件。其中有一封电邮说,“我刚刚做完了麦克的‘自然戏法’,把此前20年〔即从1981年以来〕每一系列真实的温度数据都提高了,也把1961年以来的数据提高了,这样一来就把气温下降的事实掩盖掉了。”另一封电邮里承认,过去10年气温一直很稳定。最露骨的供认,莫过于IPCC所长菲利普·琼斯博士写给迈克尔·曼教授(全球变暖“曲棍球棒”图形的始作俑者)的电邮,他毫不隐讳地承认对公众隐藏真实信息的诡计:科学家们把与全球变暖“理论”相矛盾的令人尴尬的电邮全部删掉了。

这就是暴露科学家们在全球气候变暖问题上制造谎言的“气候门”。有媒体把它与1974年迫使一位美国总统辞职的水门事件相提并论,是因为联合国和全球主要国家关于气候变暖的判断,就是以这些顶级科学家的研究为依据的。然而,人类的信任被一群“全球变暖黑手党”愚弄了。有人说,“全球气候变暖”可能只是一群见钱眼开的无良气象学家制造的“惊天谎言”,其驱动力来自从政府或其他机构手中“骗”得更多科研经费。

阴谋背后有利益

由于当时“气候门”爆发时间距联合国哥本哈根气候峰会开幕不到72小时,所以有人认定这背后有阴谋。IPCC副主席帕斯卡尔就称,黑客行为并非偶然,而是“被精密设计且带有政治目的”。他说,“被窃的邮件和文件都是被精心挑选的,这不是一个偶然事件。那些都是13年的数据,显然不是业余行为。”据信,来自俄罗斯的黑客入侵了英国东英吉利大学气候研究中心的计算机系统,盗载了上千封电子邮件和3000多份有关气候变化的文件。有西方媒体甚至称,俄罗斯安全部门被怀疑是黑客行为的始作俑者。

西方媒体进而猜测,俄罗斯这么干可能是为延迟谈判时间或为自己增加更多筹码所用的策略。因为俄罗斯和美国一样曾拖延签订《京都议定书》,而且近年频频传出令全球环保人士震惊的排污数据。目前全球石油价格的持续下滑,已使依赖石油重新崛起的俄罗斯感受到压力,因此不免想给因为可能的碳排放而增速迟缓的经济松松绑,其背后是利益做崇。

哥本哈根气候峰会,其实正是因为各方的利益之争而困难重重。当时,美国总统奥巴马带着“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的光环来到哥本哈根,人们期望他能够带来解决全球气候变暖问题的密匙。但会议的召开显示奥巴马只是一个善于演讲的政客。美国虽然提出了2020年实现减排量比2005年降低17%的目标,但并未得到美国国会审议,因此纯属纸上谈兵。何况“气候门”的出现已使美国国内怀疑、反对氛围加重,奥巴马的“绿色新政”目标将面临更多阻力。 

即使日本、欧盟也认为,美国的减排标准定得太低。相比之下,扮演慷慨角色的也许是日本和欧盟。日本环境大臣当时宣布,日本在2010年至2012年三年内将为发展中国家提供150亿美元资金,为发展中国家承担更多减排责任。欧盟则承诺未来三年拿出72亿欧元。

但欧、日的慷慨不是没有原因的。《京都议定书》以日本城市命名,是日本的无形资产,日本希望它能发扬光大。欧盟的“积极”姿态,除了要重新争取“道德模范”声望、展现《里斯本条约》生效后的统一新形象,更是看到了气候谈判背后巨大的经济利益。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欧洲一直是环保领域的急先锋,欧盟国家掌握了全球大部分可再生能源领域的核心技术,并拥有一大批跨国性新能源企业。从欧盟的利益考虑,全球高标准的排放额度将意味着一个数以万亿计的庞大市场。当然,日本也有这方面的技术优势。这也就难怪日本、欧盟曾联合美国要求中国、印度、巴西、南非(基础四国)承担强制性减排义务。因为“基础四国”当前碳排放量都比较大,且具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将是低碳技术的主要市场。

阵营背后是格局 

但欧盟和日本的算盘很大程度上落空了,最后12月19日会议制定《哥本哈根协议》时,主要参与者是美国和“基础四国”,这五个国家的排放总量占了全球碳总排放量的55%。 

当然,欧盟和日本当时并不孤立。因为美国和基础四国闭门讨论时,其他国家都只能在外面等候。包括不习惯等待的以色列总理佩雷斯、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土耳其总理埃尔多安等。而最后当五国领导人现身时,拥有最后发言权的只有中美两国领导人。当时就有舆论指出,在哥本哈根会议上到底谁说了算?一目了然。中美才是唯一可以中断谈判或推动谈判进展的人。“中美国”,某种意义上确实存在。中国所以能与美国平起平坐,且谈判态度强硬,是因为其经济在发展,且是发展中国家的头。日本《产经新闻》指出,以非洲国家为中心、130个发展中国家参加的77国集团是躲在“竹帘”后面不现身的中国的别动队。在气候变化问题上,联合国根本被边缘化了。哥本哈根气候峰会,可以说是冷战后国际间最大的一场较量, 9·11和伊拉克战争根本没法与之相比。

但对于《哥本哈根协议》,有舆论评价说,它只是为出席会议的110多位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挽回了面子,提供了遮羞布。因为会议本来就要失败了,可谁也不想承担会议失败的责任,所以大家就不断地讨价还价,直到以跌到底的最低价成交。2007年,各国曾一致同意在哥本哈根形成一个取代《京都议定书》的协议。但哥本哈根会议真正召开时,那个预想中的协议却变得遥遥无期了。《哥本哈根协议》并无法律效力,只是维护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京都议定书》所确立的基本框架和一系列原则,重申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的减排原则。

受海平面上升威胁的图瓦卢、马尔代夫等岛国,当然对这个以最低价成交的谈判协议不满。图瓦卢首席代表伊恩·弗莱说,“我们国家的命运掌握在你们的手里,我们的未来是不能谈判的”。如果按照当前国际社会的减排目标,图瓦卢将在50年后成为全球首个沉没的国家。虽然对普通大众来说,“全球气候变暖”到底是真是假,也许是个太过复杂的学术问题。但那些生活在北极的爱斯基摩人,生活在小岛国上的人们,却切实感受到了气候变暖对他们世世代代赖以生存的家园的威胁。而科学界比较一致的观点是,气候变暖是造成全球极端气候事件明显增多的主因。

不过也要承认,中国、印度等“基础四国”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正在做出努力,既强调发展中国家不能承担与西方等同的减排义务,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权不能被剥夺,也主动提出了减排计划。这既是对国际社会负责任,也是因为认识到不能走西方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在全球气候大战面前耐人寻味的是,2010年1月末公布的全球环境指数排名中,美国、俄罗斯和“基础四国”都排在后面,小国冰岛排在第一位。

阅读 3188
我也说两句
E-File帐号:用户名: 密码: [注册]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500字。)

*评论内容将在30分钟以后显示!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