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成立的中国首家以应对气候变化为目的的全国性公募基金会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缔约方会议观察员组织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成员单位
全国先进社会组织、4A级基金会
  • 中国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东街18号
  • 8610 84239412
  • thjj@thjj.org
首页 > 观点评论 > 综合评论 > 正文

苗韧:环保事业的推进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的共同努力

媒体:凤凰国际智库  作者:凤凰国际智库
专业号:碳汇资讯
2016/12/22 7:27:14

【编者按:2016年12月15日,凤凰网携手赢创工业集团在北京繁星戏剧村举办“与地球相处,我们有更好的办法”环保白皮书发布会。国家发改委能源所系统中心副主任、副研究员苗韧于发布会上表示,我们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体系,能够稳定地推进我们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为此需要政府企业与社会三方面的共同努力。以下为发布会演讲实录,与凤凰国际智库读者分享。】

终端消费者为环保“买单”

首先我今天听完你们前面的发布以后,还是很有感受的。其实现在很多公众强调环境问题的时候,还是单一的就环境来看环境。但如果我们把整个经济、居民生活环境协同起来看的话,甚至会发现,近年来大家对环境问题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重了。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在其他方面生活得越来越好了。很多人都在说我们现在环境怎么糟糕,但实际上如果说得极端一点,原始社会的空气质量是最好的,有几个人愿意穿越回去呢?实际上如果我们来看环境问题,绝大部分的环境问题是产业活动导致的。举个例子,我们的煤炭,高耗能工业,包括钢铁、水泥、有色等等一系列的这样一些行业,这些行业之所以能够去运行,为的是什么呢?为的是为我们每一个人提供终端消费的产品。

从这个角度来讲的话,一方面我们在承受着环境给我们带来的伤害,另外一方面我们每个人都切切实实的,享受着这个过程中相应带来的好处。如果我们进行环境保护,大家要想一想,最后如果我们生态环境的保护,通过技术的实现,通过监管的实现,通过一系列机制去实现的话,产业链的生产成本都会对应的贵起来,谁来为最终的环境成本买单呢?必然是所有终端消费者,所以请大家在考虑环境问题的时候,一定要想一想,你们所谓的关注环境,或者是说关爱自己的健康,是不是真的愿意为此买单?还是仅仅是一个叶公好龙的想法。

环保机制的建立更需要全社会达成共识

在整个过程中,我觉得一个有效的机制是非常重要的。这个机制可能是通过市场来实现的,也可能是通过监管来实现的,但无论如何这样一个机制都必须去实现并建立起来。我想说一个观点就是,即使这样的机制没有建立起来,我们也在用另外一种方式去为环保买单。这块来讲,我接着刚才脱总的问题,举个例子我们再说雾霾。我相信所有的人,都会愿意为将来可能发生的事情做出一点努。比如说,刚才我看到手机里,明天8点钟北京又会出现一个雾霾预警。我相信在座的所有人,都愿意花1块钱来阻止这件事情的发生,但是问题在于说我们有没有这样的机制?因为没有这样的模式,所以我们选择另外一条道路,什么道路呢?就是我们开始每家每户都去买空气净化器。今年双12的时候我买了1万块钱的空气净化器,我相信这个投资不算多的。但是来算一算,在北京我们常住人口有2600万人,这样一个2600万人算到了户上里面,我们有接近1千万户的居民,其中50%如果都买空气净化器的话,这总体来说是多大的一笔投资?这样的一笔投资,我们因为没有足够好的一个市场机制,把它转移到上游,转移到相应的环保切实发生的一些厂矿企业,所以我们只能替而代之选择另外一个模式,去实现我们个人微薄之力的,甚至是一种还没有起到良好作用的一种为环境买单的一个模式。在这块来讲,我真的希望大家考虑一下,我们未来怎么建立起相应的模式?在这一方面我们政府并不是什么都没有做的,我在这里给大家举几个词。碳交易、用能权交易、用水权交易、排污权交易,一系列的交易模式,我们的政府,包括国家发改委,包括环保部我们都在不遗余力地推进。问题在于什么?在于我们需要有一个全社会的共识。

举个例子,现在都在说燃煤的问题,燃煤很重要的领域是用来供热和发电。那么大家都知道,如果燃煤发电我们用得越少,光伏发电、风力发电我们用得越多,环境就越好。但是在座的所有人,包括年长的我们的长辈,以及年轻人,你们有多少人愿意为增长的电费买单呢?这还是一系列的问题。

理性看待外部输入性污染

坦率讲,我没有太关注这个治霾车的情况。但是根据我个人的经验来看,通过给路面低空洒水的形式去防治雾霾,它减少雾霾的有效性我不是太特别了解,是不是有效呢?我从研究者角度来讲是怀疑的。在这方面,其实也凸显了一个情况:目前来说我们国家对于雾霾的形成机制还存在着一些具体的争论,像北京,北京这个雾霾到底是由机动车导致的,还是燃煤导致的?坦率地讲即使在我们国家的专业研究机构里面,也存在着明显的观点的差异。但是我想毋庸置疑的,这肯定是由于环境导致的。

在这方面来讲,下一阶段该怎么进行有效的干预和监管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事情。在这方面来讲的话,其实大家也可以想一下,我们实际上面临着一个发展和环保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实际上是刚才脱总已经提到的,一方面是我们北京周边地区的人民,确实在长期以来给北京的发展提供了非常多的保障和支持,但是本身来讲却处在相对滞后的阶段。因此,他们要奔小康,要实现富裕,就必须要发展相关的产业。但是另外一方面,北京这块来讲,却承受着外部输入性的污染。所以要怎么进行相关的整合和协调?我建议大家可以考虑一下美国和欧洲国家在这个领域的相关经验。核心的意思是什么?是富裕的地区要为相对来说发展滞后的这些地区提供足够的发展资源和发展空间。而所谓的资源和空间,它的形式和内容值得我们进一步去探索。

低碳发展事关各方而非单一问题

举个例子,我们有一个省份可以接收外来的输电,接受更多的风电,问题在于产风电的省份未来的用电需求也会持续地增长。过去我们出现过一种情况是什么呢?就是说有一些省份明明可以依赖未来输入电的,但是由于电源产生的省份经济逐渐的耗完,外送的能力逐渐减弱,导致我这样一个对来电依赖的省份,在需要用电的时候用不到电,所以它不得已就必须要建一些本地化的自己的电厂。这实际上在我国南部的部分省份是实实在在真正出现过,所以那个省就下定决心,用更高的成本,推荐本省的所谓的能源独立。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实际上我们不仅体制上面要进一步的推进,其实市场在公信力,在各个环节都存在短板,所以所谓这样一个体系化的问题,真的大家不能简单地归咎成地方保护主义,或者是政府方面问题,而是全社会综合各个方面都亟待去响应和改善的格局。

第二点在这个里面来讲,我们希望大家能够用一个比较正面和自信的观点,来认识我们中国的绿色发展。第一个我想什么呢?我在不同国际场合和国际会议上,跟大家说的是过去十年之间,中国的低碳能源,特别是光伏和风电它的增长规模是全球首位的。但是大家想一想,我们居民承受能力,我们经济水平可在全球上不是首位的,意味着我们比美国人、欧洲人、日本人花了更慷慨的钱去实现我们的绿色环保。

产业转移是把双刃剑,固定优势产业需要新方法

您涉及到产业经济领域的事情,首先我想说这样的一个所谓产业的转移,实际上一直以来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面我们一直都在推进,但是目前为止,我们也可以看到这样一个产业转移不仅造成了环境污染的转移,也造成了就业的转移。所以目前为止,我们中国实际上面临着两难的格局,第一个格局就是在这样一个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很多产业要流出不在中国了,跑到越南、马来西亚去,从环境污染角度来讲,可能污染去了别的地方了,但是你会看到我们地方政府包括民众很焦虑,因为我们失业了,所以这确实是一个双刃剑。

第二点,在这个过程中你也可以看到,有一些产业我们实际上还是希望能够把它固定住,比如说我们现在的电子信息产品,以及家电生产的制造业。我们希望它能够留在中国,能够不流到外面去,那么怎么办?实际上我们目前正在设计相关的这样一个战略,核心的思路是什么?就是用更加严格的环保国际标准,把这样一个优势产业留在本土。举个例子,我知道一些家电或者是IDM的企业,在推广产品的碳足迹标签。如果我们能够建立每一个产品标准,就是说买一每台电视,或者每一个化妆品,都有自己这样的一个碳排放和污染物排放的量。我们把这样一个量作为国际标准,在行业层面去推广。那么相应来说,这样一个产业的转移它转到马来西亚或者印度或者其他国家,它的污染物水平可能比我们会更高,它的竞争力就会弱,所以我们就可以成功的占领国际制高点。同样,我们下游的终端产品生产企业,如果能实现这样的目标,它就会对上游的化工、有色相关的产业去进行相应的要求和管理。因为我们实际上是一个全生命周期的污染物排放,所以在这个过程里面,通过下游和上游我们讲有绿色产业链的一种疏导,就能够实现全社会的绿色发展。但是最终的一点是什么,是我们的用户愿不愿意为这样带着绿色标签的商品买单,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像节能的变频空调一样,它可能比一般的空调要贵,在这种情况下,怎么去选择,就是我们公众要自己的事了。

中国环保事业大环境特殊,民众需对内树立信心

我今天要说我的想法,第一个来讲的话,我想我们应该要有一种制度上的自信,因为确实来讲,如果我们回顾一下中国已有的成绩,无论是在生态文明还是在物质文明方面,我们取得的成绩是其他国家做不到的。

第二点的话,我想就是未来我们去开展环境保护,面临的形势是其他国家没有经历过的。第一个就是别的发达国家在做环保的时候,是已经富了再去做环保,我们现在还是发展中国家,我们走的一半的时候我们就已经提前重视环保了,所以这个经验需要我们自己去摸索。第二个是,我们现在中国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城乡之间还存在很大的差异性,所以如果我们一下子就通过很硬的手段,去推进这样的一个环保,可能就会在环境领域实现了公平,但是在经济领域在发展方面,就实际上造成了不公平。所以这些方面的问题,需要我们中国自己去探索,自己去摸着石头过河。前一段时间我们国内流行了一个所谓的向某国学习的一个风气或者一个模式,动辄就是某国经验,在这方面我也有一些自己的看法。第一个来讲,大家经常都说欧洲某个国家可再生能源电力的比例达到了80%,甚至某天某天达到了100%,我想跟大家说,那个国家的面积可能跟中国的吉林、云南这些省份面积差不多,你如果看中国云南省的电力比例,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电力比例也达到80%了,而且我们达到的还比他早,所以在这一方面来讲,大家一定要自信。

去产能需要短期与长期目标兼顾考量

首先说到去产能,无论是钢铁的去产能还是水泥的去产能,首先要想明白一件事情,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去产能,实际上它涉及到一个短期目标和一个长期目标。短期目标实际上是改善我们钢铁和水泥行业的经营状况,让它从供过于求的这样一个情况扭转过来,减少企业的债务,逐渐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这是一个目标。第二个目的就是长期目标,就需要认识到,我们现在中国已经处在了一个工业化中后期,甚至是后期的一个阶段,所以说虽然短期来看,有些钢铁企业煤炭企业有活干,甚至可能价格现在年底涨的还不错,但是从长期来看从我们中央提出来的经济转型升级的角度,这些行业长期来讲它面临着一个产能过剩的问题,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大家可以看一下我们的房地产,如果我们人均的居住面积已经达到了一个比较好的水平,甚至很多城市的楼房都存在着很大库存的条件下面,它上游的钢铁水泥煤炭以及相关的产业就存在着过剩的风险,所以我们中央提出来的一个去库存,或者去产能,实际上是有一定的前瞻性的,所以用短期的视角,短期的市场的波动去理解长期的去产能战略,实际上往往来讲是有一点点偏颇的,这是我想说的第一点。

第二点,就是我们通过前一段时间去产能政策的尝试,已经得到了一个结论,这个结论是什么呢?就是去产能我们不会一刀切,我们在这个过程中也会注意效率,去推进差异化的去产能,所以在这个过程里面,你提到的一些案例就是什么呢,就是所谓的鞭打快牛,所谓的一些大的企业守规矩的企业承担着更高的成本,而小的企业在浑水摸鱼的现象,我们政府正在努力的去避免,通过一系列的监管方式和创新,甚至通过我们差异化的绿色兼容的政策,通过我们互联网+的一系列监管手段,我们在推进差异化的去产能,所以这方面来讲的话,希望我们公众能给政府时间,也给我们产业时间。

传统产业在未来地位依旧重要,转型升级要靠技术创新

第一点,确实我们现在到了一个既能够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的一个阶段,这个阶段的基础是什么呢?基础是我们已经成功的发展了30年,在这30年期间,刚才我们上边也有同事说了,我们建了非常好的基础设施,我们实现了我们基本的小康社会,我们实现了我们每个人居者有其屋,大家都有比较舒适的居住和生活的环境,所以在这个条件下面大家可以想一想,我们逐渐的完成了社会的资本的逐步积累的条件下面,人就会有更多的多元化的远的需求,可能未来我们所有人都能住上一个相对来说比较舒适的房子的时候,都解决了比较完美的交通出行需求的时候,我们全社会对于重工业产品的需求就会逐渐的饱和,并且出现下降,这个趋势是美国欧洲日本等等一系列的国家,都已经经历过的一个进程,所以现在如果我们把视角看在年轻人,看看他们想怎么消费,他们希望花很多的钱去买3D眼镜,包括他们也会花很多的钱今天晚上坐在这个剧场里面去看话剧,这样的一些新的行业,文化创业产业,互联网+产业,等等相关的产业,是更加清洁的,创造更多价值的一个产业。但是不能说我们有了这些产业,我们就否认以前那些给我们提供基本原材料的产业的贡献,就像我们所有人还要穿衣服,只要你想要穿衣服,你就离不开化纤,你就离不开化工产业一样,未来我们的建筑可能老旧了还要重建,我们的西部地区还要开发,所以我们还依旧需要那些传统产业去给我们提供支撑,所以这个框架下面,经济结构虽然有一定的优化,但是传统行业我们怎么去做呢,就会出现一系列的像今天赢创这样的企业,它通过它的技术创新,通过它的商业模式创新,更通过它长期的一种战略方面的一种投资,实现我们这样企业的清洁和低碳的发展。但是我想跟大家说什么,这样的一个清洁低碳的发展,是意味着风险和成本的,而我们现在讲的创新型国家,我们讲到绿色可持续发展,需要巨大的资本的支持。什么叫创新,就是那些人不再干体力活了,而是雇在一起每天就想idea,谁来雇他钱,谁来买单,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我想说,这样一个过程,是一个逐步实现的过程,但是好就好在什么,就是我们有一个强有力的体系,能够稳定的推进我们经济的转型和可持续的发展,所以在这方面来讲,大家要有信心,谢谢大家!

阅读 785
我也说两句
E-File帐号:用户名: 密码: [注册]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500字。)

*评论内容将在30分钟以后显示!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