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成立的中国首家以应对气候变化为目的的全国性公募基金会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缔约方会议观察员组织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成员单位
全国先进社会组织、4A级基金会
  • 中国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东街18号
  • 8610 84239412
  • thjj@thjj.org
首页 > 气候变化 > 国内动态 > 正文

全球气候治理 林业勇担重任

媒体:绿色中国  作者:铁铮
专业号:碳汇资讯
2018/5/2 7:15:28

这是一个更加炎热的夏天。酷暑之中,林业专家学者们依然保持着冷静的思考。

进入头伏之后的一天,“全球气候治理与林业责任”研讨会低调召开。中国林业教育学会秘书处、北京林业大学绿色传播研究中心、北京市园林局碳汇办公室联合举办了这次研讨。与会专家学者们立足林业、放眼全球,剖析全球气候变化国际合作和全球林业建设面临的新困难,聚焦新形势的变化,畅谈深思熟虑之后的对策、建议,呈现了林业科教工作者们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突发事件:特朗普宣布退出《巴黎协定》

北京时间6月2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美国退出《巴黎协定》。鉴于此,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纷纷发表谈话或声明,表示将继续履行《巴黎协定》各项承诺,推进应对气候变化行动。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早在两年前出席气候变化巴黎大会时就指出,“气候变化是全球性挑战,任何一国都无法置身事外。”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新近则公开表示,“应对气候变化是全世界的呼声和共识。中国政府一直积极参与、推动和签署了《巴黎协定》,并将继续履行承诺,努力走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之路,与各国携手向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目标扎实迈进。”

与会的林业专家学者们敏锐地关注了这一事件。他们认为,2015年达成的《巴黎协定》是全球190多个国家合作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来之不易的共同愿景,传递了全球绿色低碳经济转型的强烈信号,成为全球气候治理的转折点和新起点。《巴黎协定》中论述林业的条款,对我国及各缔约国的林业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为新时期林业现代化建设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在研讨中,专家学者们形成的共识是,全球气候变化国际合作和全球林业建设面临着新形势、新挑战;中国林业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做出了重大贡献,要着眼新要求,确立新目标、关键领域和主要任务;林业高校要加强协同创新,形成参与林业应对气候变化行动计划的合力,为应对林业应对气候变化提供强有力的科技人才支撑。

深度分析:对我国林业发展影响多大?

国家林业局调查规划设计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王国胜,从2010年起,就承担了国家林业局“林业重大问题研究-气候公约履约研究”。他作为《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专家组成员、中国政府气候谈判代表团成员,参加了联合国气候变化公约林业议题的谈判工作。

据他分析,根据《巴黎协定》相关规定及目前签署情况,美国退出协定不会影响协定生效及履行,但将增加全球气候治理不确定性,特别是控制全球升温不超过2℃目标的不确定性。美国是气候公约资金最大捐助者,其退出将大幅消减对发展中国家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资金和技术支持,不利于激励发展中国家的广泛参与。但美国是联邦制和市场经济国家,以及受到协定退出程序的制约,其退出的实际影响还需进一步观察。

他明确指出,当前我国面临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可能进一步加大我国减排压力。美国退出协定导致的减排缺口很可能由其它缔约方填补。我国是全球排放量第一、且排放量仍在增长的国家,对我国提高减排力度的压力可能增加;二是我国出资压力加大。国际社会要求我国尽快从发展中国家“毕业”,提供资金支持的呼声越来越高,我国出资压力将进一步增加;三是国际气候谈判的政治格局将面临重新“洗牌”。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维护“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等公约原则的难度将更大,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我方参与气候谈判的复杂性。

王国胜说,美国的退出也给我国参与全球治理提供了机遇。我国坚定支持协定的立场,占据了道义的制高点,赢得了国际社会的赞誉,增强了我国在气候治理中的话语权。这有利于引导气候变化谈判的进程,使制定于我国更为有利的规则的主动性加大,有助于我国更好地发挥全球影响力和主导力。

此事件对我国林业的影响有多大?他认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随着我国减排压力增加,对林业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但美国对我境外投资和农产品进口导致毁林问题的压力会有所缓解;其二,国际气候谈判格局变化对协定后续林业议题谈判走向带来新的不确定性,但有利于建立更符合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相关规则。

形势研判:林业应对气候变化 科教支撑不足

专家提醒说,与此同时,也应该看到我国林业应对气候变化面临着众多的新挑战。

王国胜认为,这些挑战主要表现在:一是森林资源总量不足、质量不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不强,林业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二是林业应对气候变化的相关科研支撑能力较弱,不能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三是林业碳汇监测体系尚不能满足国内工作和国际履约的要求;四是国际谈判与国内工作联系还不够紧密,“以外促内、内外联动”的局面尚未形成。

北京林业大学林业碳汇计量与监测中心主任武曙红教授指出,要抓住全球气候治理新格局给林业发展带来的机遇,我国林业将面临的挑战还有:如何调整政策、制度和技术来适应国际规则?如何在提升森林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功能的同时,兼顾社会、经济效益和国家生态安全目标?如何在全球加快绿色低碳发展的经济大潮中,为构建现代绿色产业体系、培育现代市场主体抢占主动?

武曙红说,新的科学评估和发展议程明确承认了2020年后,林业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独特地位。林业战略将成为2020年后,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和生态治理国家战略的重要举措。2015年中国提交的《强化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中国国家自主贡献》,已将林业目标纳入了新时期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总目标。这为林业部门开展减排、增汇的林业行动提供了重要依据,为将林业现代化建设目标纳入国家现代化建设总目标提供了新的通道和路径,为加快林业现代化建设、着力维护森林生态安全、推动绿色发展提供了新动能,为深化林业改革、发展绿色产业、建设碳交易等新生态市场注入了新活力。

对策建议:林业应对气候变化应入国家战略

专家们认识到,由于中国仍是发展中国家,履行对《巴黎协定》的承诺以应对气候变化,需要付出艰苦卓绝的努力。林业在应对气候变化过程中,需要通过森林资源双增长、加强机制创新和能力建设等路径,全面落实《林业应对气候变化“十三五”行动要点》确定的各项任务。

王国胜建议,要加快研究提出林业应对气候变化的中长期发展战略。据了解,《巴黎协定》要求各国在2020年前提交国家中长期绿色低碳战略报告,提出实现2050年或本世纪下半叶国家低碳发展战略、路径和具体安排,包括本国长期减排目标、实现路径的具体安排,以及本国实施《巴黎协定》的方案。他建议,我国正在制定2050年绿色低碳发展战略。应该将林业应对气候变化作为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提出林业应对气候变化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和战略。要高度重视林业的作用,将林业作为履行《巴黎协定》的一种重要手段,做好顶层设计。

他强调,要全面落实国家规划和行动方案。全面落实《林业“十三五”规划》和《林业应对气候变化“十三五”行动要点》提出的林业增汇减排行动方案,确保林业2020年“双增”目标的如期实现,并为实现2030年目标奠定基础。

在他看来,进一步加强林业碳汇监测体系建设尤为重要。要按照国际方法学,紧密结合我国林业实际情况,研究和制定我国林业碳汇监测和报告技术规则和工作规则,为林业参与履约和加入国家碳交易体系等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他建议,要加强《巴黎协定》后续林业议题的谈判。目前,《巴黎协定》后续规则已进入实质性谈判阶段。美国退出后,谈判力量有可能重新组合。我国在维护发展中国家团结的基础上,加强与欧盟等发达国家的沟通,加强与国内相关部门的沟通和相关林业谈判的基础研究工作,积极提出有利的规则建议,增加我国在林业议题谈判中的话语权,争取制定有利于我国林业发展的执行细则,为我国林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发展空间。

专家观点:树立全球观念,倡导星球经济

中国林业经济学会副理事长陈建成教授强调,应对气候变化,各国要树立全球共同治理的观念。各国要以负责任的态度处理好区域与全球的关系。特别是一些大国,必须体现大国责任,树立大国典范,彰显大国形象。从区域讲,生态与气候问题或许不够突出,但应看到全球生态与气候问题的严峻。在一些不发达国家,其主要经济支柱是化石能源产业。政府为增加本国的GDP而补贴这些产业。其恶果是这些国家的环境非常糟糕。

他说,全球治理不仅要养成节约能源的好习惯,更要不断创新,提高能源利用效果。要把生物能有效地和化学能结合起来,以提高能源的使用率。各国政府要高度重视,特别是树立全球观念,倡导星球经济,增加气候变化问题解决的投入。

他特别强调,要扩大森林面积,改善森林结构,提高森林质量。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林业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特殊作用,采取了一系列支持和促进森林碳汇发展的重大举措。国务院发布的《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明确把林业纳入我国减缓气候变化的6个重点领域和适应气候变化的4个重点领域。

中国林业为应对气候变化,在全球森林减少的情况下,实现了森林面积和蓄积双增长。特别是十八大以来,中国林业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理念,以富国惠民为目标,高举绿色发展大旗,坚持改革,采取了一系列新举措,又取得了可喜的成就。面对新的挑战,中国林业不仅要扩大森林面积,提高森林覆盖率30%以上,而且要充分改善森林结构,提高森林质量。既要保护好原始森林,也要对人工林进行合理利用。要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高度,呼应相关产业发展的需求。拉动林产品的合理流动,延长林产品的产业链。特别要提倡木材这种低碳产品对钢材、水泥等高碳产品的替代。这既能减少生产领域的碳排放,又能增加产业链过程中的碳吸附,一举两得,利于气候变化问题的改善。

他认为,既要应对气候变化,同时也要实现富国惠民。要把解决气候变化问题与富国惠民有机地结合起来。气候问题看起来是个国际和国家问题,实质上离不开广大民众的参与。林业建设要从区域的大尺度上,做好生态脆弱区的生态修复工程,做好资源相对富饶地区的生态修养与造血工程,强化独特地区的生态基础设施建设,把气候治理和生态富民有机结合起来。这样对于气候问题的解决会更快些、更实际些。

专家观点:创造气候治理所需的生态红利

中国林业教育学会常务副秘书长田阳博士说,自然生态系统保护建设是全球气候治理的战略性基础性工作。良好的生态条件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存之本。在资源能支撑、环境能容纳、生态受保护基础之上的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全球气候治理的重要目标。因此,加强自然生态系统保护建设,提供“蓝天常在、青山常在、绿水常绿”等公共生态产品,让透支的生态休养生息,创造气候治理所需生态红利,为经济转型升级创造更大的生态承载容量和生态资产保障,是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目标的治本之策。

他认为,应该以治理体系建设及制度创新为动力,实施生态保护和建设新战略。气候治理是国际治理体系的重要领域,同样生态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必须紧紧围绕增强生态产品供给这一要务,将生态治理纳入国家治理体系,推进制度创新,实施生态保护建设新战略,实现生态治理能力现代化,从环境污染末端治理向全过程生态治理转型。

他说,要关注应对气候变化和生态保护建设政策管理的协同化问题。既明确主责部门的责任,更注重生态保护建设涉及部门的协调沟通、相互联动,避免生态管理的碎片化风险。要从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和森林碳汇增汇出发,坚持自然修复和人工修复相结合的方针,统筹“保护”和“建设”的关系,兼顾木材安全和木材可持续利用问题,加强天然林保护和木材战略储备人工林培育,做到两手发力、生态经济效益协同倍增。

专家观点:加强林业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

王国胜指出,美国的退出,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我国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推进林业应对气候变化相关合作。我国应该抓住机遇,拓展双边、多边领域合作渠道,实施好“走出去”、“引进来”战略,拓展林业发展的外部空间。

同时他特别提出,要继续保持中美两国的林业合作。他说,中美在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等机制下,开展了林业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尽管美国退出协定、大幅度削减气候变化领域经费,但中美双方应继续推进在森林健康和森林可持续经营等领域的合作,促进双方林业技术的交流。

田阳认为,要实施生态绿色外交战略,打造绿色“一带一路”的气候治理和生态保护国际合作新范式,掌握生态治理国际合作的主动权和话语权。气候治理、生态国际合作、生态外交是我国对外开放的组成部分,也是新常态下国家外交战略的重要内容。积极构建生态外交新战略,从生态产品供给和需求两个维度参与全球生态建设的国际合作。针对国际生态治理体系构建,充分利用各种交流平台,主动提出中国新主张、新倡议和新行动方案,争取更多的话语权和主动权,增强我国在国际生态治理规则和标准制定的话语权,维护国家战略利益,促进全球生态安全。

专家观点:高度重视湿地生态系统的固碳作用

北京林业大学自然保护区学院院长雷光春教授说,我们所面临的问题是全球治理的问题。为什么这么多的国家吵来吵去谈这么长时间?是因为全球治理的体系尚未建立起来。在气候治理问题上,一些发达国家不愿意承担更多的责任。全球治理体系怎么构建?林业在这个治理体系中起什么样的基础性地位?现在远没有认识清楚。他曾承担过中国典型湿地在全球气侯变化整体作用的评估研究,还参加了中国生物碳汇战略研究报告的撰写工作。他说,湿地的碳密度非常高。中国的湿地40%都是沼泽湿地,是碳最主要的储存地。林业在这个治理体系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森林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二者结合起来对应对全球气侯变化起着重大的提升作用。但目前,对林业,特别是对湿地的关注和重视还远远不够。

他指出,我们针对全球性的研究还远远不够。在应对全球气侯变化中,我们的林业究竟会带来多大的正面影响,在国际社会能产生多少正面影响,都需要认真总结。从国家的层面上,要把一些重要的研究课题纳入到“一带一路”等国家全球战略中去。

专家观点:应加快培养林业国际化人才

雷光春认为,我们培养的人才缺少国际视野。在许多国际谈判过程中,国际化的人才太少,容易陷入被动。气候治理和自然保护是没有国界的。要突破“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的局限性,加大、加速培养林业国际化的人才。

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院长张志强教授说,我们在国际上发表的论文层出不穷,但在国际上的声音总体上还是显得不够。要增加全球气候变化之类的课程,培养大批能在国际舞台大显身手的人才。

他认为,林业在全球气候治理中的潜力还没有挖掘出来。有些问题也没有研究清楚。要加大研究的力度。要从生态的治理,从林业生态工程的建设,从精准经营,从综合的山水林田湖或者流域的综合治理入手,强化森林城市的建设。要坚持政产学研用紧密合作,凝聚高校、科研院所、国际组织、企业等优势资源,建设富有特色的气候治理和生态保护特色新型智库,加强气候治理核心议题的决策咨询研究,为政府科学决策提供支撑。

专家观点:社会媒体应加强全球气候治理传播

气候变化,谁都感同身受。地面煎蛋、温度计爆表、“火炉”城市不断洗牌、非洲游客在天安门广场中暑……今年暑期,高温天气话题刷屏网络,“热”成为街头巷尾热议的话题。气象台提供的消息说,今年范围最广、强度最强的高温天气,覆盖了中国的21个省份。

遗憾的是,媒体和公众并没有因此对如何应对气候变化有更多的反应、深思和行动。北京林业大学绿色传播研究中心的调查分析结果表明,绝大多数媒体缺少对这一重大问题的必要报道与应有的评论。百姓们除了忍耐和抱怨,没有为应对气候变化采取更多的行动。

李铁铮教授说,对全国主流媒体和有影响力的网络媒体搜索显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传播的数量不够、质量不高、效果不显著。对于气候变化的报道,基本停留在气象预报的层面,而缺少将全球气候治理与公众切身利益结合的贴近性传播。对于相应的事件以及产生的影响,缺少必要的分析和解读。这显然不利于动员全社会关注气候变化,从而采取必要的行动。

他指出,社会媒体应该进一步增强社会责任感,加强议题设置,采取多种方式,广泛传播全球气候治理的深远意义,大力普及相关的科学知识和绿色理念,积极引导公众关心气候变化、支持气候治理、参与低碳行动。

田阳认为,要构建政府主导、多元合作的气候治理参与体系。全方位落实气候治理理念,加快构建全民绿色低碳生态保护建设行动体系,发动企业、民间组织、公众、投身和有序参与生态保护建设。要加强对青少年和社会公众的生态国情教育,普及生态国情。要创新路径,通过绿色大学建设、开展青少年生态文明宣讲联盟伙伴建设等手段,推动生态保护建设意识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

阅读 89
我也说两句
E-File帐号:用户名: 密码: [注册]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500字。)

*评论内容将在30分钟以后显示!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