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成立的中国首家以应对气候变化为目的的全国性公募基金会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缔约方会议观察员组织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成员单位
全国先进社会组织、4A级基金会
  • 中国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东街18号
  • 8610 84239412
  • thjj@thjj.org
首页 > 气候变化 > 国内动态 > 正文

中国西北沙漠“穿绿衣”给全球旱区生态治理提供样板

媒体:新华社  作者:谭飞  等
专业号:碳汇资讯
2019/10/29 8:50:11

宁夏盐池县沙泉湾荒漠化综合治理示范项目区内,连片的沙丘已经消失,只剩下一片留作实验观察的沙地 新华社记者 冯开华摄

经过一场暴风雨“洗礼”,宁夏盐池县沙泉湾荒漠化综合治理示范项目区到处郁郁葱葱。北京林业大学水保学院研究生刘靓来到毛乌素沙漠里的试验田查看,他惊喜地发现,草方格+荒漠藻+沙蒿胶的新型技术组合,使沙地土壤快速凝结,风吹不起沙。

在中国西北地区,这样的科技治沙探索屡见不鲜。地处西北的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仍然是中国生态环境最脆弱、生态灾害最严重、生态治理最艰巨的地区,给沙漠穿上绿衣,远离干旱、风沙、贫困,是萦绕在西北人心头的梦想。

青海省大部分是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沙化土地面积达1.87亿亩。通过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结合大力增绿,青海5年来造林1275.7万亩。从青海东部湟水谷地到西部柴达木戈壁,从北部祁连山麓到南部雪域江源,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不断提速。

“沙漠之城”——陕西省榆林市如今几乎找不到一块荒沙地,仔细看榆林市的卫星遥感图片会发现,一整片黄色逐渐被绿意浸染,中国首条沙漠高速公路在这里16年畅行无阻。2000年这里的沙尘暴天数高达40天,近5年几乎再也没有发生过。

宁夏盐池县沙泉湾荒漠化综合治理示范项目区内,留作实验观察的沙地 新华社记者 冯开华摄

在甘肃省祁连山腹地,搬离保护区的村庄很快掩没在高高的青草中,以前的房子已经看不出来了。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的研究成果显示,祁连山区气候暖湿化趋势显著,变暖幅度为每10年0.35摄氏度,年均降水增加幅度为每10年14.7毫米。暖湿气候为生态恢复创造了良好的自然环境,对西北地区增绿产生积极影响。

种种迹象表明,中国西北的增绿行动取得了显而易见的效果。“包括西北、华北、东北在内的中国三北地区增绿,大大增强了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从1978年到2018年三北造林总固碳量达23.2亿吨,相当于同期中国工业二氧化碳排放量的5.23%。”三北防护林建设局副局长岳太青说,这些地区已进入增绿、增质、增效的新阶段。

从沙进人退到人进沙退,从人沙相争到人沙和谐共生,从防沙治沙到治沙与治穷并举,中国不断找寻应对荒漠化和气候变化的睿智且行之有效的方式,生态系统从恶性循环向良性循环加速转化,凭借这些努力和成就,“中国方案”给全球旱区生态治理提供了样板。

这是宁夏灵武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白芨滩国家沙漠公园,远处仅存的沙区成为人们了解这里生态变迁的对照区域 新华社记者 冯开华摄

西北地区很多地方年降雨量不足200毫米,随着寒冷干旱的西北地区出现暖湿的新趋势,绿洲生态不断扩展,人类发展空间不断扩大,生态产业不断丰富,“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牧歌图正徐徐展开。西北地区草原游、沙漠游十分火爆,核桃、红枣、花椒、苹果等林下经济蓬勃发展,加之各种利于农牧民发展的补贴不断增加,西北地区逐渐走出了一条不砍树也能致富的新路。

2006年至今,宁夏农林科学院已承办30期荒漠化防治、水土保持、应对气候变化等相关领域培训班,来自24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政府官员、科研人员等参加培训,累计受训人数达400多名。很多前来“取经”的外国学员在系统学习中国防沙治沙技术之后表示,学到了有用的知识和经验,可以用在他们国家的治沙和防沙领域。

不仅是技术输出,中国西北地区不断涌现的“治沙英雄”,创造了一个个绿色奇迹,改变了外国人眼中的中国“破坏—发展—破坏”的形象,感动着整个世界。

宁夏灵武市白芨滩林场的“人民楷模”王有德与同伴用40年的时间治沙造林63万亩,控制流沙近百万亩,让沙漠从黄河东侧后退了20公里;甘肃古浪县八步沙林场的“时代楷模”八步沙“六老汉”不但把自己“埋”进沙漠,还立下了父死子继的誓约,带领周围的人们封沙育林37万亩、植树4000万株,形成了牢固的绿色防护带;陕西定边县的“治沙英雄”石光银在沙海里摸爬滚打40年,带头成立中国第一个股份制农民治沙公司,并通过“公司+农户+基地”的模式,走出一条集荒沙治理、休闲旅游、苗木培育、畜牧养殖等产业于一体的发展之路……

宁夏灵武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白芨滩国家沙漠公园 新华社记者 冯开华摄

曾经来中国参加防沙治沙培训的苏丹学员萨米娅·穆罕默德说:“土地沙化很难战胜,来中国后,我发现防沙治沙最关键的还是人们有强大的意志与愿望,这种精神很好地体现在中国人身上,令我很受鼓舞。”

有耐心,有定力,从一棵树可以变成一片海,交织在一起的干旱、风沙、贫困终究能破解。在一批“治沙英雄”的感召下,中国西北各地造林治沙大户不断涌现,也极大唤醒了公众的绿色文明意识,形成了增绿的强大合力,向沙漠进军、“沙里淘金”从梦想变成现实。

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院研究员刘纪远说:“西北地区沙化土地治理、黄土高原的退耕还林和三江源恢复治理工程让中国的生态保护在国际上树立了形象标杆,为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做出显著贡献。”

作者:谭飞,马俊,张玉洁,许晋豫,李琳海,姜辰蓉

 

阅读 408
我也说两句
E-File帐号:用户名: 密码: [注册]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500字。)

*评论内容将在30分钟以后显示!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